良庆区大塘镇:人大代表助推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到水稻种植现场给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进行技术指导。余璀虹摄
金黄的稻浪在微风中翻滚,田间地头收割机轰鸣作响,农户们脸上挂着掩饰不住的笑容......近日,走进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的乡村里,一幅“机器换人”抢丰收、科技赋能促增产的繁忙画卷呈现在眼前,七月的大塘镇,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悉,今年大塘镇早稻种植面积达3.77万亩,在科技助力和精细管理下,迎来了沉甸甸的丰收季。
“以前收稻子靠人力,弯腰弓背忙上十天半月,累得直不起腰。这几年有了收割机,几亩地一上午就搞定,省事又省力!”兴塘社区写书坡农户李乃祥站在田埂上,看着收割机穿梭在稻田里,谷粒不断被送入储粮仓,笑得合不拢嘴。更让他惊喜的是,今年村里搭上了良庆区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示范项目的“快车”,免费享受到植保无人机“一喷多促”服务。“以前防虫防病靠自己背着药桶打药,不仅不均匀,还容易漏喷。无人机喷药又快又匀,一亩地几分钟就搞定,病虫害少了,稻穗长得特别饱满。现在大家都盼着新技术、新设备,都说‘跟着科技走,丰收不用愁’。你看这稻穗,颗粒饱满,沉甸甸的,今年亩产比去年至少多收100斤!”李乃祥捧着一把金黄的稻穗,语气里满是欣喜。
科技赋能的背后,是人大代表们的默默付出。“我们从春耕开始就扎根田间,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情况、水稻长势,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镇级人大代表、大塘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卢翼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手机里的“病虫害防治群”介绍,“除了线下指导,我们还在线上定期推送病虫害防治知识、施肥技巧,让代表们接待群众和入户走访时转发给农户,确保技术指导‘不打烊’。如5月份稻飞虱初发期,我们除了第一时间把防治方法、推荐药剂发到群里,还定期组织技术员下乡手把手教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辨别虫害、科学用药,人大代表后续为村民进行指导时心里就更有底气了。”据了解,今年人大代表累计参加新技术种植优质稻培训班2期、接受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线下技术指导10余次,累计线上推送各类农技知识50多条、指导农户100余人次,为丰收筑牢了技术根基。
金黄的稻谷堆成了小山,农户的笑声回荡在田间,这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大塘镇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收割机、无人机等现代化设备的普及,让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中解放出来;人大代表的精准指导和贴心服务,让科学种植理念深入人心。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人大代表们正不断地利用科技的力量改变大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助推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让大塘镇的田野孕育更多丰收的希望。(王勇 余璀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