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和美看长洲

每天清晨,平浪村幼儿园园长陆秀林都会拎着几份早餐,为村里的几户孤寡老人送去。只因别人的一个建议,她的“爱心早餐计划”便一送就是400多天。
一到周末,泗洲村十佬巷的老年爱心饭堂就热闹起来,村子里几十位年满80岁的老人,都可以到这儿来免费用餐。
这是梧州市长洲区文明乡风建设的其中两个场景。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走进新时代,广袤乡村物质日益丰富,如何让广大村民的精神也丰富起来?面对新命题,长洲区不仅大力推进“五个统一”工作法,推动乡村移风易俗,更在各村推动榜样引领,打造多元平台,塑造丰富场景,让乡村文明可感可及,深入广大群众心里,凝聚起一心谋发展的磅礴之力。
“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暨“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活动
破陋习
5月12日,在倒水镇富万村村委会,一本别致的“红白事台账”清楚记录着每一场婚丧嫁娶的操办情况。“去年全村31场红白事,全部实现零超标。”村支书莫振华说,他们创新推行“六个一”工作法,即打造一个文化传承阵地、树立一个节俭新风标杆、搭建一个公益婚恋平台、完善一套干部管理机制、弘扬一种孝道文化精神、规范一方文化市场秩序,将文明办事嵌入基层治理肌理。
移风易俗,最难破的是陈规陋习。长洲区的破题之策,是用制度创新构建文明新秩序。
如今,在富万村,“红事不请不来、白事不请自来”的邻里互助机制,“一碗面、两碟菜”的白事简办模式已经深入人心。但几年前村委会提出这一想法时,也曾遭到村民的激烈反对:“我儿子结婚要是只摆十桌,我家的面子往哪搁?以后咋在村里抬头做人?”
面对反对,富万村依托传统宗族文化建立的“房头”监督机制起到了关键作用。村里每个姓氏推举德高望重的长辈作为“房头”,组成红白理事会,对反对村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前大操大办,不仅耗费大量钱财,还累得人够呛。现在咱们新做法,既能省钱,又能让大家把心思放在真正的情感交流上,多好呀!”
同时,长洲区坚定不移落实自治区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在操办规模、宴席标准、礼金上限、服务队伍、监督管理实现统一规范,也让村干部和红白理事会向陈规陋习说“不”有了底气。
据统计,去年以来,长洲区已成功劝导65场大操大办的婚礼喜庆活动。村民红白喜事平均花费降低了40%,切实减轻了经济压力。
文明新风,沁人心脾。在长洲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迅速建立起来。目前,全区26个村均建立了红白理事会,成员达246人,村干部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担负起了监督、劝导之责;26个村把“五个统一”纳入村规民约;“乡风亭里话家风”“群众有话说”“文明乡风大家话”等平台,把村民的诉求融入到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红白事操办标准和流程等制度中,让移风易俗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泗洲村开办的老年爱心饭堂
树正气
文明新风的吹拂,不仅要靠制度保障,更要靠榜样引领。这便是长洲区制度约束与文化浸润“双管齐下”的工作法,让广大农村地区崇尚文明、新风蔚然。
5月16日,周五,泗洲村十佬巷热闹非凡。青瓦白墙的小民房里,桌椅整齐摆放,老人们三五成群,聊着家长里短,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志愿者在厨房忙碌着煮云吞、撒葱花,动作麻利而熟练。一碗碗热腾腾的云吞面端上桌,汤汁浓郁,老人们吃得津津有味。“吃了这碗面,心里暖乎乎的。”梁阿婆紧握志愿者的手,眼中满是感激。志愿者笑着回应:“您老吃得开心,我就知足了!”
泗洲村的“老年爱心饭堂”,因外省人而起,却又因本地坚守而成。这是一场跨越了数千公里的爱心接力。
泗洲岛,宛若西江中的一颗明珠,自然风光绮丽,被誉为“西江鼓浪屿”。沉醉于这一方风景、今年63岁的萧英梅,从新疆的工作单位退休后,定居于泗洲村。今年春节前,她萌生开办老年爱心饭堂的想法,得到泗洲村“两委”的全力支持。
今年2月21日,爱心饭堂正式开张,自此每逢周五、周六、周日开放。村民自发捐赠米面蔬菜,社会人士慷慨解囊。
“饭堂虽小,却是孝道的传承。”村民陈六韬是一名有着近40年党龄的老党员,为了支持爱心饭堂,他将自家老屋厨房免费提供使用,还专门准备了柴火。
由于萧英梅年事已高,泗洲村村委从她手中接过了“爱心接力棒”,选用党员作为志愿者,继续打理运营爱心饭堂。现在,前来爱心饭堂就餐的老人越来越多,最多时有80多名老人用餐。
对于这无意兴起的孝道平台,泗洲村支书覃建良表示,该村将竭力办好老年爱心饭堂,让这份善意之举、孝悌之风持续浸润这方土地。
将爱心饭堂办下去,将爱心传递下去,也得到了长洲区的大力支持。在移风易俗中,长洲区聚焦榜样引领,积极开展先进典型推选活动,坚持做好八桂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的选树工作,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活动不断引向深入。2024年,长洲区共评选出好婆婆34人、好媳妇40人;打造了泗洲“诚信菜市”“老年爱心饭堂”、富万“131”志愿服务、“清廉”大同、“红色平浪”等移风易俗品牌,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平浪村在农会旧址开展“传播家庭好声音 弘扬文明正能量”活动
现和美
走进泗洲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墙上悬挂的宣传板色彩鲜艳,记录着村里“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的感人事迹。村头大喇叭里,悠扬的下俚歌飘荡在田间地头,歌词朗朗上口:“嫁娶不攀比,村民笑嘻嘻,百元礼金表心意,喜事也欢喜……”这首由村民自编自唱的下俚歌,将移风易俗的理念融入地方非遗,传唱出文明新风的动人旋律。
“敬老爱老放在前,儿女孝顺家庭和睦,传承美德好运连……”在富万村,每逢节日,村采茶剧队便登台演出,现代采茶戏《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场场爆满。2025年春节,富万村村晚演出吸引上万人次观看,采茶剧《彩礼这点事》让村民们感同身受。
文化之魂,从不遥远,它就藏在一段戏词、一曲童谣、一墙壁画之中。
红岭街道龙新村,更是用家风故事上墙,通过孝亲墙、故事亭等形式,打造“文明家风长廊”。该村87岁老党员黄秀连独养两子,历经艰辛,晚年得到儿媳杨汝珍的悉心照顾。其孙陆游传承孝道得到认可。
2024年至今,长洲区共拍摄和发布公益广告10多个,其中《长洲区公益广告之移风易俗》视频号阅读量8万多;《倡导移风易俗|10元20元也是祝福》阅读量5万多……
潜移默化中,家庭矛盾、邻里矛盾越来越少,各村村民的心也齐了,共同谋划着乡村振兴的幸福图景。
走进大同村菊花基地,村民张春华在花田里修剪花枝。她不仅是基地的技术骨干,更是移风易俗的宣传员。去年,村民老韦计划为儿子大办婚礼,张春华与村里红白理事会成员登门劝说:“把钱省下来种菊花,日子越过越香!”老韦欣然采纳,简办婚礼节省的3万元投入花田,第二年增收5万元。
现如今,吃上“旅游饭”的富万村和泗洲村,不但环境变美了,村民的观念也变了。“村子里打造旅游景点时,涉及的村民主动让地。”说起变化,两个村的村干部脸上还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
走进平浪村,宽达5米的村道显得与众不同,公交车直达村内。“当初拓宽这条村道时,沿线村民主动让地。”村支书黎毓建说,或许是村里风气好,附近不锈钢产业园的工人都乐意到村子里租房住,当初让地修路的村民房屋变成了临街铺面,无形中增收不少。
精神富足下,乡村全面振兴的图景更加真切了,这是长洲区广大村民的真实感受。长洲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示范引领、强化先锋带动、丰富文化活动,驰而不息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之风助推高质量发展。(周伟武、吕殷誉、黄皓、袁欣)
来源:长洲区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